■ 通讯员 祝 星 本报记者 钟 颖 文·图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王华教授领衔的“冶金热能工程教师团队”成功入选。
冶金热能工程教师团队传承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热能工程学科创始人、原昆明工学院院长蔡乔方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严谨治学、服务人民的崇高精神,秉持“立德树人、创新引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念,扎根西南边疆,坚持育人为本,立德为先,言传身教。
该团队积极探索“学科引领、创新驱动、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数学等多学科融合的教师团队,承担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省部级教改项目11项、省级一流课程 4门,牵头组建教育部能源动力类专业新工科建设改革虚拟教研室和工信部“绿色能源—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为学生成长成才导航。团队在冶金热能工程领域开展关键工程技术创新和前沿科学研究,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基础、重大工程研究项目,创建了冶金热过程非线性强化及节能减排基础理论及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云南省自然科学特等奖1项、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及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7项。团队研融于教、反哺教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及一等奖2项。
团队立足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发挥云南绿色能源产业优势,创建了“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齐全的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体系,建成西南地区继重庆大学之后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能源动力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构建了云南省能源动力类专业教育共同体、云南省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竞赛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创新实践“大一学生全覆盖,大二、大三学生广参与,大四学生重孵化”,提升本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可持续竞争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该团队精心培育出一大批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毕业生。本科毕业生就业于白鹤滩电站、大亚湾电站等。近年来,学生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学科竞赛,累计获学科竞赛奖励国家级奖项57项、省部级奖项123项,本科生发表论文48篇。
该团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产教融合、师生共促,树立专业信心、厚植家国情怀,提出了扎根边疆的能源动力类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新理念。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重中之重。“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四个面向’,以一流学科创建为己任,以冶金能源融合、服务‘双碳’战略为目标,深入推进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冶金工程一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冶金与能源领域人才。”该团队负责人说。
https://h5.newaircloud.com/newsepaper/detail/10139_136251_1608461_22535352_ynzx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