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中心概况
冶能学院实验中心自建校之初即成立,目前建有冶金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冶金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为冶金工程、能源动力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及储能工程等专业提供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支持。每年开设80余项本科实验教学项目,同时还是冶金工程、热能工程等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的重要实践基地。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约2600平方米,配备了价值超过5000万元的先进仪器设备,可同时容纳200人进行实验教学。
中心凭借其丰富的实验设备和优越的实验环境,为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系统、先进的实验条件,极大地支持冶金工程、能源动力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及储能工程等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2.教师和学生规模
中心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实验教师队伍。目前,中心有专职教师10人,兼任实验教师15人,其中包括8名高级职称教师、6名博士学位获得者及1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心已累计承担了超过2万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任务。
中心不仅面向国内学生,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自2008年以来,已培养了来自越南、老挝、泰国、朝鲜、斯里兰卡、柬埔寨、缅甸等国家的260余名留学生。每年约有650多名本科生参与实验教学,体现了中心在实验教学领域的广泛影响力和高水平。
3.实验条件
中心拥有500多台套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总价值达5000万元,实验室面积2600余平方米,布局合理,环境优良,确保了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顺利进行。每个实验室均配备了完善的安全设施和实验操作规程,保障师生在进行实验时的安全。
在冶金工程实验室,实验中心配置了各种金属冶炼和精炼设备,包括电弧炉、感应炉和真空熔炼炉等。这些设备不仅能满足基本的冶金操作训练需求,还能支持复杂的冶金工艺研究。在能源动力工程方面,中心拥有先进的汽轮机实验装置和热力循环实验装置。这些设备能够模拟真实的动力系统运行状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能量转换和传递过程。尤其是热力循环实验装置,能够详细演示卡诺循环、朗肯循环等经典热力学循环,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及储能工程领域,中心拥有先进的太阳能电池测试平台、燃料电池测试系统和超级电容器测试装置。这些设备可以进行光伏材料和器件的效率测试、电化学性能测试以及储能材料的性能评估。中心还配备了各类薄膜沉积设备和纳米材料制备设备,为新能源材料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条件。
中心虚拟仿真教学资源丰富,实验内容涵盖了有色金属冶金和钢铁冶金,涉及专业基础实验内容和实验技能拓展,形成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自主实践和结果考核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结合冶金工程生产实践,建立了虚拟钢铁冶金工程实训项目,实现了从烧结、高炉炼铁、铁水预处理、转炉炼钢、炉外精炼到连铸的钢铁冶金工艺虚拟实训过程,可开展从铁矿石原料到合格产品的多个项目的虚拟仿真训练。在有色金属冶炼方面,中心建设了具有代表性的艾萨炉炼铜、转炉炼铜、拜耳法制备氧化铝、铝电解和冶金工艺单元操作模拟等仿真实训项目。
4.办学特色
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推动学科前沿研究。中心以“学生为本,夯实基础,依托学科,突出创新,注重能力”为核心理念,构建了系统化、综合性的实验教学体系。
中心高度重视基础实验教学,通过丰富的实验课程设置和精心设计的实验项目,帮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在冶金工程、能源动力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及储能工程等专业,中心开设了80余项本科实验教学项目,涵盖了材料制备、性能测试、能量转换、储能技术等多个方面。这样的设置不仅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还激发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中心紧密依托学科优势,推动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中心建有国家级冶金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冶金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成为学科前沿研究的重要基地。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提升科研素养。能源与动力实验室、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分别成为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培育中心,为全校师生提供先进的实验平台。
中心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引入前沿科技和新兴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科生创新实验项目多次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佳绩,包括第十五届“挑战杯”银奖、铜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等。这些成绩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反映了中心在创新教育方面的成功实践。
此外,实验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多样化的实验项目和跨学科合作,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升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和项目管理等综合素质。中心自主研发的实验教学设备在太原理工、兰州理工、青海大学、红河学院等10余所高校的本科实验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彰显了在设备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
5.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利华
联系电话:0871-65127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