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系概况、专业设置及学位点概况;
本专业主动对接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能源产业发展布局,立足于云南省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优势以及独特的“一带一路”区位优势,放眼全国乃至南亚东南亚地区能源体系,在本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40余年办学及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于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在云南省高校中首批设立的本科专业,2013年开始招生,从首届30人/届增至2024年90人/届。
专业隶属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拥有国家/省级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云南省首批新兴专业、昆明理工大学“来华留学全英文授课专业”,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B。近三年升学率分别为72%、37.5%和39%。
2.教师、学生规模;
现有全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实验师1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6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拥有洪堡学者1人、云南省“兴滇英才”4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人,10人具有在国外学习和研究的经历。以王华校长领衔、学科教师为核心成员的“冶金热能工程”团队荣获2023年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3-2024学年在校生规模达204人,一次就业率达96%以上。
3.科研条件;
依托冶金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等学校工业节能与能源新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能源效率中心、云南省生物柴油制备与检测技术研发中心,学科创新平台现有专业实验室3000m2,实验设备总值超过6000万元,拥有能源转换、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工业过程节能减排和能源流网络建设等方面的实验研究和技术开发平台以及供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使用的大型计算机工作站和商业软件,具备良好的实验测试和理论计算基础条件。
专业自建的教学平台配备了光伏电站仿真设计软件、风电机组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系统、风电机组虚拟实训系统和大型风电场及风力发电设备联合仿真系统,“新能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于2016年11月获批为校级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同时构建了完善的新能源基础实验平台和综合实验平台。同时,还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建多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为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及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完善条件和有效途径。
主要研究方向有生物质能的转化与利用、风能计算、新能源材料、多相流与强化传热、热过程强化等。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及企业项目等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20项;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等收录100余篇次;科研经费突破3000万元。
4.办学特色;
专业主动对接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二五”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规划和能源产业发展布局,立足于云南省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优势及独特的“一带一路”区位优势,积极推动对外合作,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能源枢纽。面向国家能源转型战略需求,服务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和建成“南方区域水风光清洁能源基地”的决策部署,培养具有家国情怀、高度社会责任感、扎实理论基础、卓越创新能力和宽广国际视野的新能源领域复合型专业人才。
5.系主任/副主任联系方式
系主任:翟玉玲,zhaiyuling00@126.com
副系主任:王仕博,wangshibo@kust.edu.cn
副系主任:徐建新,xujianxin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