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设置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本科生教育 > 专业设置 > 正文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发布日期:2024-08-06 浏览次数:

1.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简介

新能源是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和利用,用取之不尽、周而复始的可再生能源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有污染的化石能源,新能源产业被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位。本专业主动对接国家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能源产业发展布局,立足于云南省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优势以及独特的“一带一路”区位优势,放眼全国乃至南亚东南亚地区能源体系,在本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近40年办学及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于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2013年开始招生。拥有国家/省级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云南省首批新兴专业、昆明理工大学“来华留学全英文授课专业”,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B。拥有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9个,是我国西南地区和南亚东南亚绿色能源领域人才培养和交流的重要基地。尽管受疫情影响,专业年最终就业率超96%,2021、2022和2023届的升学率分别为38%、72%和37.5%,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相关的宽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系统掌握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高效转换利用、与之相匹配的动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控制与运行方面的专业知识,能承担新能源工程的设计、运行管理与技术开发等工作,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富有社会责任感。培养能够在能源、电力、动力、材料、机械等部门从事节能减排和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及自动化等相关方面的运行维护、研究开发、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5年后,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培养目标1:适应国家能源战略发展和建设需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

培养目标2:具有系统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精通所在岗位业务,能胜任其工程师角色;

培养目标3:能有效运用专业知识,提出并实施新能源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培养目标4:能在跨职能团队中工作、交流并担任核心成员或负责人等重要角色;

培养目标5:具有终身学习意识,能通过多种渠道增加知识和提升能力;

培养目标6:具有创新意识、国际交流、竞争、合作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3.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1:能够将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新能源工程问题。

毕业要求2:能够运用自然科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新能源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毕业要求3:能够提出针对新能源领域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并实现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机构、零件、整机,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安全及环境需求等因素。

毕业要求4: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新能源领域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施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毕业要求5:针对新能源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软硬件开发工具,对复杂新能源工程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理解不同开发技术与工具的应用场合及局限性。

毕业要求6:能够基于新能源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新能源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工程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毕业要求7: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新能源领域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毕业要求8: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新能源领域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毕业要求9:在多学科背景的团队中承担个体、成员或负责人的角色。

毕业要求10:就新能源领域复杂问题与业界同行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具有国际视野和基本英语交流能力,在跨文化背景下沟通和交流。

毕业要求11:具备项目管理能力,理解新能源领域中的实践项目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毕业要求12: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学习新能源领域新理论及新技术,具有自主和终身学习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4.核心课程

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自动控制原理、新能源电力电子交流技术、生物质能利用原理与技术、太阳能利用原理与技术、风力发电原理与技术。

5.就业前景

可在新能源及能源动力行业以及相关的电力、新能源材料、机械等行业从事生产、设计、运行管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等工作。近三年就业率达98%以上。